【智惠农民】时隔40年!一号文件要求“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有何深意?
当前位置:首页 > 小九直播官网

【智惠农民】时隔40年!一号文件要求“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有何深意?

    发布时间:2024-03-11   作者: 小九直播官网

  百事农为先,中央连续多年以“三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显示出“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精确指出要求摸清一项农业家底——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作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抓手之一。时隔40年,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被提上“日程”。

  为什么黑龙江的水稻香软可口、备受喜爱?为什么云南的茶叶芳香四溢、畅销全球?为什么海南的椰树连年高产、独具特色?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当地的农业资源息息相关,哪里能种植一种作物、哪里又不能种植,其实这些都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决定的。

  天气天气特征情况对粮食产量、作物品质和种植结构有重要影响。我国拥有南北跨越热带到北温带、东西涵盖海洋到内陆、垂直分布高程到世界屋脊的立体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且多样。为了提供气候依据,降低培育风险,使栽培生产收益最大化,农业气候区划应运而生。

  农业气候区划根据不一样的地区农业天气特征情况的差异将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将一个地区划分成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这样一来,不一样的区域的气候特点、适宜栽培的作物也就一目了然了。农业气候区划是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基础,也是时下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科学依据。

  中国现代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始于竺可桢,他在1929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划论》一文,紧密联系中国的农业和气候特点,提出东部以冬季温度、西北地区以雨量为分区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区,这也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区域划分的开始。后经胡焕庸、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科学家以及新一代气象人才的不断努力才有了现在较为完整、准确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1964年,中国气象局为了适应国家需求、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和规划服务,成立“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真正开始启动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1979年,第二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召开,国务院决定继续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国家农委成立了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到1985年,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28个省、区、市都完成了农业气候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及若干个县级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区划的完成使得之前因对气候资源时空分布不清楚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

  当前,距离上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已过去将近40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改变,我国农业气候带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也在改变,如我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北界持续北推。对于玉米培养种植区域来说,春玉米的耕作区表现出明显的北移和东扩特征,适宜种植区呈现显著的面积增加趋势,夏玉米气候适宜区也呈现了向我国南部扩张的态势。同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区域、频率等也随即改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农业技术进步、作物品种改良、粮食种植格局优化等,对气候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作物在特定地区的种植作出了更加精细的区划研究,如河南省的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表明,豫北、豫西是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豫中、豫东是优质中筋小麦种植区;豫南淮河地区是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区。这些研究成果的产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能起到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对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为此,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呼声再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精细完整的农业气候区划会给我国的现代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突破。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逐步提升我国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